美利达2014车系ROAD公路车REACTO CF TEAM
形体决定速度。公路车选手所对抗的风阻越小,就能达到越快的速度。对于追求速度的爱好者,美利达推出了革命性的第二代REACTO。全新的REACTO EVO已经在风洞测试中,呈现出优异的空气力学数据;在短程登山计时赛、冲刺站或是突围攻击的赛事中,美利达.蓝波车队的选手会毫不犹豫地选择REACTO EVO来完成重任。轻量、高刚性与高舒适性,所有2014的亮点设计,都可在这台赛车身上窥见。 REACTO EVO在下管与立管后端收尾处直接切齐,形成所谓的「快背」断面结构,换来的空气力学优势,在风洞测试中的数据,已经清楚昭告。1,000公克(54cm)轻盈身躯的空气力学车架,能够轻易地破风前进;前叉腿之间刻意加大距离,能有效降低前叉与前轮部位所产生的空气紊流,气流能快速平稳地流过,增加前进速度。直锁式的前后煞车,能更贴近车架,有助于空气力学效益的提升。锥形头管、BB386五通规格的加持,使REACTO EVO具备了超高转向精准度与超高踩踏能量的传输效率;专利的「S-Flex」坐杆则能提供一定的舒适度,在长距离的赛程,可以推迟车手肌肉疲劳的产生。
NANO MATRIX CARBON奈米碳纤维
任何能增强碳纤维性能的方法,一直不断地被研究开发。美利达在碳纤维制程之中,加入了特殊奈米微粒,可大幅强化树脂的粘合强度使得碳纤维车架整体结构的抗冲击能力,提升了高达40%,车架更坚固耐用。
BIO FIBER DAMPING COMPOUND 生物纤维抑震配方
美利达在碳纤车架不同部位,例如:前叉、公路车与登山车的后三角,添加了天然亚麻纤维材料于碳纤维制程之中,可以协助吸收高频率的震动,大幅提升舒适度,推迟疲劳的产生。
DOUBLE CHAMBER TECHNOLOGY 双通道技术
以碳纤维前叉为例,透过在管材中形成特殊梁柱状的支撑结构,美利达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,可以兼顾超高刚性,在特定方向又可以保有足够的吸震能力。借由此技术的加持,美利达的碳纤维前叉,能具有高刚性、高安全性与高舒适度的性能展现。
AWS – ANTI WRINKLE SYSTEM 抗皱折工法
碳纤维车架可以比其他素材,塑造出更变化多端的外形。但旧有制程的限制,虽然碳纤维车架外观能够平整光滑,但在内壁却是如月球表面般凹凸不平。美利达在碳纤维制程中,采用特殊内衬,可以将内壁皱折的情况将至最低,达到更稳定的性能表现,刚性更强,耐用度更高,而且重量也能降低。
STRUCTURE ELEMENT 结构化元素
美利达碳纤车架具有高吸震能力与极致的轻量表现。针对车架不同的部位,而选择采用“管对管”(TUBE-TO-TUBE)相接或内套管的技术工法处理,以达到各部位刚性与轻量的优化结构。
INTERNAL CABLE 隐藏式管线
精致的车架设计巧思,将煞车线与变速线隐藏于车架内,外观上更简洁,同时管线又有更佳的保护效果。
X-TAPER HEADTUBE X-TAPER头管
外观状似X造型的异径头管,上方采用轻量的1 1/8吋培林,下方则为大尺寸的1.5吋培林,搭配锥型竖管的前叉,能达到精准的转向操控性能。
美利达2014车系ROAD公路车REACTO CF TEAM特点规格:
年份 | 2014 |
---|---|
速别 | 22S |
车架 | REACTO PRO DIRECT-E |
尺寸 | 700C*XS" S" S/M" |
颜色 | 蓝波车队色 |
前叉 | REACTO CARBON PRO DIRECT |
刹车器 | SHIMANO DURA ACE DIRECT |
链条 | SHIMANO DURA ACE 11S |
齿盘 | SHIMANO DURA ACE 50-34 |
前变速器 | SHIMANO DURA ACE DIRECT |
后变速器 | SHIMANO DURA ACE DIRECT |
车圈 | FULCRUM RED WIND 50 |
外胎 | CONTINENTAL GRAND PRIX 4000S 23 KV |
变速控制杆 | SHIMANO DURA ACE |
美利达2014车系ROAD公路车REACTO CF TEAM特点车架几何:
fr |
XS | S | S/M | M/L | L | XL |
SEAT TUBE(CT) CENTER TO TOP | 470 | 500 | 520 | 540 | 560 | 590 |
SEAT TUBE(CT') | 457 | 487 | 507 | 527 | 547 | 577 |
TOP TUBE(AH)HORIZONTAL | 518 | 530 | 545 | 560 | 575 | 590 |
CHAIN STAYS(D) | 405 | 405 | 405 | 405 | 405 | 405 |
HEAD TUBE ANGLE(Q1) | 71° | 72° | 73° | 73° | 73° | 73° |
SEAT TUBE ANGLE(Q7) | 74° | 74° | 74° | 73.5° | 73.5° | 73° |
BOTTOM BRACKET DROP(H) | 61 | 61 | 61 | 61 | 61 | 61 |
HEAD TUBE LENGTH(L) | 109 | 124 | 139 | 159 | 184 | 209 |
FORK LENGTH(G) | 368 | 368 | 368 | 368 | 368 | 368 |
REACH (R) | 370.7 | 379 | 390.3 | 399.8 | 398.3 | 406 |
STACK(S) | 513.6 | 526.6 | 539.6 | 558.7 | 577.8 | 601.7 |
REACH (R') | 387.1 | 397.1 | 403.5 | 408.2 | 415.8 | 418.8 |
(A) | 60.5 | 49 | 48.1 | 50.5 | 54.9 | 51.7 |
文章来源:山地车大全http://www.sdcdq.com/pp/298.html,转载请注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