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地车组装:从车型规划到零件选择
在山地车领域,每一辆精心组装的爱车,都是骑行者对速度与激情追求的实体化呈现。若想打造一台契合自身需求的山地车,可依照以下三个关键步骤逐步推进。
一、车型与零件的基础规划

组装山地车的开端,是确定车型,后续工作便围绕零件挑选有序展开。而零件选择的核心环节,无疑是车架,它堪称整车的灵魂。
车架的材质与结构,直接决定了车子的刚性与弹性,进而对骑行的舒适度产生深远影响。常见的山地车架材质包含铝合金、钛合金、碳纤维与钢等。铝合金和碳纤维车架以重量轻、舒适性佳而闻名,但在部分骑行者眼中,这类材质更适配 3 万元以上的顶级公路赛车,对于山地骑行所需的高强度环境而言,稍显娇弱。
钢架凭借较低的弹性模量,具备出色的弹性,在越野时能够提供一定的避震效果,为骑行者带来舒适的骑行体验。国外车界流行的 “steel is real(梦想成真)” 这句话,让众多爱好者对钢架心生向往。新问世的不锈钢钢架,像雷诺 953 和哥伦布斯 XCR 管材,将重量控制在 1500g 左右,且相较于传统钢架,保养更为便捷。然而,其价格偏高,例如 colossi 订制架子约 9000 元,台湾云豹等架子更是突破 10000 元大关,高昂的价格令许多人望而却步。加之其他普通管材的钢架存在生锈、重量大等问题,并非理想之选。
钛合金的弹性与钢相近,其金属本色尽显山地车的独特气质,且永不褪色。同时,钛架重量与铝架相当,一般能控制在 1600g 以内,完美契合追求高性能与轻量化的需求。在市面上,钛合金车架的选择相对有限,价格较为亲民的品牌有北京航轮、陕西宝钛等。但宝钛在国内尚无正式销售渠道,且其架型难以满足部分人的审美需求;国外的 dean、IF、seven、litespeed、moots 等品牌的钛架虽品质卓越,却因价格因素,只能留作未来的憧憬。最终,目光聚焦于国内的航轮品牌。航轮曾为 Airborne 代工钢架,其黑寡妇 blackwidow 车架历经十余年,已成为经典之作。自有品牌 HiLight 延续了 Airborne 的品质与造型,作为国产品牌,价格亲民,还提供终身质保,性价比极高。航轮的山地车硬架涵盖 HM500、600、700、800 等型号,其中 HM600 即原来的 HM III,也就是 Blackwidow 的航轮版本,零售保价 5700 元,其特殊的后上叉设计独具魅力。HM800 和 HM500 造型较为传统,500 价格最低,不到 5000 元;8000 价格最高,过万元,得益于 DB 管材,重量仅 1300g;HM700 价格同样不菲,但其 CNC 后上叉极具吸引力。综合对比各型号优缺点,HM600 脱颖而出。
选定车架型号后,合适的尺码同样不容忽视。17 寸车架轴距长、角度稳,适合平路骑行与高速行驶;16 寸车架则更为灵活,适合山林穿梭。虽说订制车架能完全贴合个人需求,但 1000 多元的定制费会压缩其他配置的预算。对于非专业车手而言,从官方标准尺码中挑选更为妥当。对比航轮官方尺寸列表可知,16 寸和 17 寸车架符合需求,二者在角度、上管水平有效长度和坐管长度上略有差异,不过可通过搭配不同立管和座杆,调整车座与车把位置。综合装车定位、使用习惯和外观喜好等因素,最终确定选用 17 寸车架。此外,还拟定了备选方案:新款 cannondale F 系列带 S.A.V.E 弹性后三角的铝架作为第一备选,X - NINE 作为经济型第二备选。
车架确定后,前叉的选择至关重要。硬叉选购的难点在于长度适配,市面上多数硬叉是按照普通代步车标准制造,其高度和偏移量与前避震山地车架不匹配。航轮硬架适配 463mm 前叉(一般 80mm 行程前叉高 453mm,100mm 行程前叉高 473mm),去除 25% 的 sag 后,前叉剩余高度约为 433mm(473 - 100×25% = 448mm)。为搭配出正常的整车角度,硬叉高度至少需达到 430mm,然而市面上常见硬叉最高仅 420mm,比如 trigon 等品牌的碳纤维叉。若使用此类短硬叉,整车角度会增大 1 - 2°,致使前轮转向迟钝、方向变重、车座前倾、车头过低,虽有利于爬坡,但不符合综合骑行需求。查阅国外资料发现,配合普通山地车架的最长且常见的前叉为 445mm,目前仅有台湾 SASO 符合这一要求,该品牌前叉还有 425mm 和 465mm 两种长度可供选择。SASO 前叉造型粗犷,与避震前叉相似,两根粗壮叉管能满足越野强度需求。需要注意的是,mosso 等品牌的超轻硬叉存在尺寸不符和强度不足的问题,在大强度前刹时容易损坏,存在安全隐患。SASO 前叉有碳纤维和铝合金材质,以及碟刹专用和兼容 V 刹碟刹两种规格,从吸震角度考量,选择碳纤维材质。
二、传动与变速系统的搭配考量
车架和前叉选定后,剩余零件大致可划分为传动系统(牙盘、链条、飞轮)、变速系统(指拨或转把、前拨、后拨)、制动系统(刹把、刹车夹器)、轮组(轮圈、辐条、花鼓)以及其他零件(车座、外胎、脚踏、把立、车把、座杆、线组、碗组、把套、座杆夹、胎垫等)五大部分。由于变速与传动、制动与轮组相互影响较大,所以需综合起来规划配置。
在变速和传动系统的选择上,个人偏好起着主导作用。例如,部分人钟情于 sram 干脆利落的变速手感,便会选择 sram 变速系统,搭配金属质感强烈的 raceface 牙盘或性能稳定的 shimano 牙盘,并选用 KMC X9 链条。
接下来是刹车和轮组的选择。V 刹和碟刹的争论由来已久,二者各有优劣,难以简单判定。V 刹价格实惠、重量轻、结构简单、调节维护方便,但刹车力度较小、线性较差、手感较硬,会磨损车圈,热衰减明显,适用于 xc 车;碟刹价格较高、刹车力度大、线性良好、手感顺滑,不过重量较大、结构复杂、调节维护困难,仅磨损碟片,热衰减较轻,适用于各类山地车 。
从价格方面来看,同档次碟刹价格约为 V 刹的 2 - 3 倍,差价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。以 1500 元左右的 elixir R 碟刹为例,其性能出色,比性能不错的 V 刹贵 1000 元,是否值得投入这笔费用,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。
在刹车力度和线性方面,碟刹力度大,初次使用碟刹的 V 刹用户若按原有刹车习惯操作,容易出现抱死情况,但若改用一根手指刹车,便能有效控制力度;而 V 刹力度不足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,市面上常见的 V 刹多为无标产品或 Tektro、shimano m421 等,刹车皮性能欠佳,若更换为 Avid sd7 以上刹车所用的 koolstop 刹车皮,V 刹性能将大幅提升。不过,受结构限制,V 刹在精密程度和杠杆比上不及碟刹,要达到相同制动力,需更大手指力度,但对于 XC 山地车而言,优质 V 刹也能满足需求。
刹车手感包含刹把按压的润滑度(润度)和所需力度(软硬度)两个方面。润度取决于刹把、刹车、刹车线管内线或油缸密封环的润滑度以及刹车油粘度。通常油碟润度良好,shimano、magura 等品牌的油碟因矿物刹车油的自润滑功能表现更为出色,而 avid 等碟刹所用的 dot 油虽沸点高、热衰减慢,但润度稍逊一筹。V 刹和线拉碟刹的润度受多种因素影响,需定期保养线管。软硬度方面,预压硬度由刹把和刹车夹器内部弹簧弹力决定,油碟预压硬度固定且较小,手感舒适;V 刹和线碟可调节弹簧力度,但部分线碟因调节不当,预压力度过大,导致手指疲劳。刹车工作硬度一般以较硬为宜,油碟工作硬度主要取决于油管硬度,常见较软的油碟有 shimano xtr、deore、juicy3 等;V 刹后刹刚性受刹把、夹器、线芯、线管、刹车皮和车架后上叉等多种因素影响,要获得良好手感并非易事。
热衰减方面,刹车长时间工作会因温度升高导致制动力下降,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来令片、碟片、刹车皮和车圈的材料耐热性与散热效果。金属烧结来令片的碟刹热衰减优于树脂来令片,导热性能好的碟片和夹器也有助于改善热衰减性能。此外,油碟在高温下液压油沸腾产生高压导致刹车自动夹紧,也属于热衰减现象。
从重量来看,抛开 kcnc V 刹 428g 和 R1 碟刹 620g 等极端情况,avid 油碟重量较轻,V 刹全套重量普遍在 600 - 700g,线碟较重,如 bb5、bb7 线碟整套超过 1000g,比同档次 SD7 V 刹重 300 多克,同档次油碟平均比 V 刹重约 200g。除非极度追求轻量化,碟刹通常是多数车友的选择,但需留意 V 刹系统重量应包含线芯和线管,且还需考虑 V 刹轮组与碟刹轮组的重量差异,总体而言 V 刹在重量上更具优势。
保养维护方面,V 刹和线碟结构简单,调节保养无需专业工具和培训,但需经常维护;油碟油路密封,工作可靠,附有油缸补充液压油,日常基本无需调节,主要以一年为周期进行维护。
基于上述分析,结合车子类型、刹车性能需求、预算、重量要求和保养维护等因素,便可确定刹车类型。对于本次组装的硬车,考虑到价格、重量和维护便利性,V 刹成为平路山地骑行的首选,具体型号可在 xt、sd7、sd sl 等同档次刹车中挑选,同时选用相同品牌和档次的刹把。刹车线管对刹车效果影响显著,具体选择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由于选定 V 刹,轮组需匹配带 V 刹边的款式。然而,市面上主流轮组多为碟刹轮组,V 刹轮组中性能出色的 fulcrum RedmetalZERO 和 mavic SL 价格高昂,超出预算,因此决定自编 V 刹轮组。目前优质 V 刹圈较少,dt XR440 和 mavic 717 是不错的选择,二者均为焊接圈且配备陶瓷刹车边,选用兼容性好的 32 孔圈。辐条采用 2.0 - 1.8 - 2.0 变径款式,搭配铝合金辐条帽,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。自编轮组中,花鼓的选择最为关键,对于经常高强度骑行的人来说,花鼓的结实可靠性比轻量化、润滑度和外观更为重要。在过往使用过的花鼓中,sunringle 的 dirty flea 和久誉钢芯后花鼓经受住了长时间考验。综合预算,暂时考虑使用久誉四培林铝塔基的 V 刹轴,待骑行技术提升、资金充裕后,再考虑 chrisking、hope、dt 自编或直接选用 Fulcrum 轮组。mavic sl 因塔基脆弱,难以承受高强度使用,暂不考虑。
三、其他零件的个性化选择
至此,车子的主体结构已基本确定,剩余附件的选择更多取决于个人喜好。车座以舒适性为首要考量,可选择 WTB pure V 或 sanmacro 的仿古金属钉皮面车座;车把为增强吸震效果,选用 580mm 宽的全碳直把;把立和座杆更倾向铝合金材质,理想选择是 Thomson,若预算有限,锻造把立也是不错的选择,选用 6° 把立,正装适合越野,反装适合竞速;外胎根据不同骑行场景选择 1.9 - 2.1 规格,日常使用马牌全能胎,必要时更换为 310 或光头胎。
此前为 “龙少爷” 组装的类似硬架车,除刹车和轮组外,采用了航轮 hm600 车架、saso 碳纤维前叉、x9 变速、raceface evolve 牙盘、rm5 轮组、elixir r 刹车、abr 把组、wtb pure 车座、普通光头胎和 m540 自锁踏板等配置,整车实称重量 11.5kg,据此推算本次组装的车子重量约为 10.3kg。试骑 “龙少爷” 的车子后发现,其吸震效果良好,整车刚性十足,加速迅猛。虽然后续 “龙少爷” 将硬叉车改回避震山地车,但这并未削减对本次钛架硬叉车组装的期待,期待它早日完工,开启独特的山地骑行之旅。